近日,一记500%关税的提案从华盛顿传出,目标直指那些仍在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。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共和党参议员林赛·格雷厄姆站在幕后,试图用这种高额关税迫使中印等国切断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。
此番动作,是美国对全球能源流向与地缘政治站队又一次的极限施压。尤其印度,其政府在外界的威胁声中,保持了长达72小时的沉默,一度让国际油价波动不小。
沉默期结束得突然,印度石油部长哈迪普·辛格·普里一句“我一点也不担心”,打破了僵局。这番话,揭开了印度在能源安全领域埋藏已久的布局。
印度不再“依赖”
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2年,俄罗斯石油在印度进口总量中占比不足2%。冲突发生后,这个数字飙升到35%,每日流入印度炼厂的俄油高达160万桶。
这曾让不少人以为印度已经对俄油产生了“依赖症”。但事实很快证明,这种判断失算了。印度早已默默扩展了石油供应渠道,供应商从27个增加到了惊人的40个。
新的合作伙伴包括南美的圭亚那、巴西,还有北美的加拿大。这些新兴产油国的崛起,正在悄然改变全球能源格局。
圭亚那2024年的GDP预计将增长43.6%,而加拿大未来三年对印度的石油出口预计将激增150%。印度在这些新选择中,找到了更多能源保障。
此外,印度正加快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库。目前在南部已建成可支撑30天高强度供应的储备,尽管离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标准还有距离,但这已足以应对短期供应冲击。
普里部长那句“我们的选择取决于市场现实”,是对美国“次级制裁”逻辑的直接回应。当一个国家构建起覆盖四大洲的多元供应网络,单一的制裁威胁就失去了原有的杀伤力。
双重标准,谁信?
美国制裁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核心目的,是切断其客户,从而打击供应方,削弱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支撑能力。然而,这种策略在印度面前,遭遇了明显的“双重标准”困境。
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直接点破,美国“别搞双标那一套”。因为美国自身企业仍在转卖俄油获利,而欧盟27国在冲突后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,高达219亿欧元,甚至比他们援助乌克兰的钱还多32亿。
这让美国的道德高地显得站不住脚。在此背景下,它对印度的施压,在道义上难以服众。美印双边贸易协定谈判也陷入了停滞,原本目标是到2030年将贸易额从2024年的1910亿美元推高至5000亿美元。
谈判的核心症结是,美国要求印度开放其农业、汽车和酒类市场,但印度坚持农民利益和食品安全的“红线”,不愿妥协。特朗普政府之前甚至威胁对印度加征26%的“对等关税”,贸易摩擦由来已久。
印度并非被动挨打。它曾就美国的钢铝关税向世界贸易组织(WTO)提出投诉,并威胁对部分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。最近,美国对印度的旅行警告也引发了印方的不满。种种迹象表明,印度已经开始对美国采取“硬气反击”。
中印“自主”路径
在应对外部压力方面,中国和印度展现出了不同的策略深度。中国凭借成熟的反制体系,表现得更为从容。比如中俄之间的本币结算,以及“西伯利亚力量”天然气管道。
中国外交部曾明确表示,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。人民币国际化、“一带一路”、上海合作组织以及金砖机制等,都构成了中国应对外部压力的坚实基础。中国曾成功应对245%的关税,并能利用稀土等战略资源进行反制。
相比之下,印度尽管拥有40个供应商网络,但在初期面对美国的威胁时,还是显得有些“手忙脚乱”,流露出“不确定性”。有人认为,印度的多样化更多是一种“被动的多样化”,缺乏“主动的体系建设”。尤其在支付俄油款项上,印度仍面临挑战。
一些分析认为,美国收拾不了中国,才转而拿印度开刀,预测印度若不妥协日子会“不好过”。然而,另一些声音则指出,印度此举正是其“战略自主”的体现,加速了多极世界的形成。
国际油价震荡只是表象,深层次的变化是全球能源供应链的重新洗牌。以印度为核心的能源生态系统,其影响力不亚于“西伯利亚力量”管道,未来甚至可能制衡西方。圭亚那、巴西、加拿大等新兴产油国在全球能源地图上的地位正在迅速提升。
最富想象力的未来,或许是中俄印三边机制的重启。这三国联盟将占据世界人口的40%,其GDP总量甚至超过美国。莫迪政府的选择,无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,证明在面对霸权时,可以有“另辟蹊径”的选项。
选择的自由
能源主权、科技主权、发展道路主权,这些都是国家立足的根本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地缘政治中,最大的安全感,正是来自于选择的自由。印度对美国500%关税威胁的强硬回应,与其说是一场短暂的能源博弈,不如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。这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,一个不再由一家独大,而是多极共存、各国为核心利益勇敢发声的国际关系新常态。
配资平台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